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张欣然)在季末和地方债集中发行等因素叠加下,央行近期通过超额续作MLF(中期借贷便利)、加大逆回购投放力度,向市场释放出稳流动性的积极信号。
多位市场人士表示,此次MLF操作方式的改革及提前披露,不仅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,也强化了央行通过多元化工具精准调控流动性的能力。市场仍需关注央行后续操作。
双重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
3月24日,央行首次提前公告MLF招标内容,操作规模为4500亿元,本月净投放630亿元。这不仅是去年7月以来MLF首次净投放,招标方式也调整为与买断式回购相同的美式招标,即中标利率不再统一。25日,央行开展3779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净投放1046亿元。
业内人士表示,央行提前公告并超量续作MLF,既释放出跨季维稳流动性的积极信号,也有助于缓解地方债集中发行带来的资金压力。
尽管MLF招标规则调整后未来是否继续提前披露尚存不确定性,但市场普遍认为,MLF将在央行流动性工具体系中继续发挥中长期支撑作用,与买断式回购、逆回购等工具形成有机互补,提升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与精准度。
财通证券研究所业务所长、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表示,央行此次将MLF操作方式改为多重价格招标,可能意在弱化MLF作为“政策利率”的象征意义,更突出其市场化属性。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银行体系的整体融资成本,也有望进一步落实此前提出的“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”的政策目标。
在多重价格招标机制下,不同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报出不同的利率,中标利率将更贴近市场实际。孙彬彬表示,按照当前各类型银行存单融资成本(国股行融资成本低于1年期MLF利率),预计国股行MLF边际中标利率或下滑到2.0%以下,有助于缓解国股行净息差压力。改为多重价格招标后,银行体系整体融资成本也会下降。
招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认为,MLF提前披露,稳定了市场预期。但规则有所修改,修改后MLF招标方式基本和买断式回购一样,而买断式回购是月末事后披露当月操作情况,所以下月MLF数量是否继续提前披露存在不确定性。
分析人士认为,MLF不会退出历史舞台,将与买断式逆回购、公开市场买卖国债、逆回购等共同构成央行流动性投放工具体系。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,从目前的流动性投放工具箱来看,长期主要以降准、公开市场买卖国债为主,中期以买断式逆回购、MLF为主,短期以逆回购、临时正逆回购为主。其中,买断式逆回购期限主要集中在3个月和6个月,MLF则主要提供1年期的流动性。“MLF将成为纯粹的流动性投放工具,充实央行流动性投放工具箱、丰富流动性投放工具的期限结构,帮助央行更加精准地调控流动性。”
季末将维持呵护态度
展望后续资金面表现,多位市场人士表示,央行会维持谨慎呵护的态度。
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,央行事先公告MLF续作,除了向市场释放跨季暖意之外,可能也在间接缓解地方债的发行压力。“3月中上旬地方债发行节奏明显偏慢,截至21日仅发行4613亿元,剩余的4720亿元集中于月末一周发行。基于此猜想,跨季期间逆回购投放力度可能不小,跨季资金压力相应缓解。”
华福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、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亮认为,临近月末,本周面临政府债净缴款规模增加1.4万亿元逆回购资金到期,资金面面临一定压力,但预计央行仍会呵护。此外,近期政府债“发飞”明显、债市波动较大,从宏观审慎的视角来看,央行并不希望债市利率单边波动过多,这也需要维持资金面平稳。